有一个老奶奶,非常喜欢睡午觉,突然有一天开始,周边有小朋友来墙边踢球,这显然影响到了她的睡眠。她并没有选择直接叫停小朋友,而是选择了奖励他们。
第一天,她对小朋友说,谢谢你们来踢球,我很开心,这是一块钱,奖励给你们。
第二天,小朋友又来踢球了,此时老奶奶面露难色,说道:今天我手上钱不多,每个人只有五毛钱。小朋友们有些不开心,敷衍了一会,就走了。
第三天,小朋友又来踢球了,这回老奶奶只拿出 1 毛钱给每个人。小朋友们,就非常生气:打发要饭的;然后球也不踢,就走了。
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故事,却是我们人生当中很多的真实写照。
我们的行为,被太多的外在奖励所支配。自己会不自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:
第一阶段,我看书,我写书。通过输出强迫自己输入,是一个非常高效的事情。这个过程应该是很开心的阶段,我感觉自己学了很多知识,而且还通过写作应用了出来。
第二阶段,写完就发出来,获得阅读和好评。我开始选取书中的一些章节,发成了公众号,这时候开始有一些掌声和反馈进入我的心。这些奖励,开始激励我继续写作。
第三阶段,每次写之前就会想一想会不会有好评。这种外在奖励,却是时好时坏。如果数据一般,就开始丧失对写作的热情。以至于我每次提笔,总会想一想,大家喜不喜欢看。
奖励,让我丧失了内在动力
王德峰的《寻觅意义》,里面阐述对儒佛道的概念,虽然有差异性,但是对于心和行,都是有很强的指引。
儒家:无所为而为。什么是有所为而为?也就是说我们做事情,通常总想达到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,我们总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成是通向有利于自己的目标的手段。事情总是指向一个在它之外的目的,在这种情况下做事情,就称为“有所为而为”。
道家:无为而无所不为。道家所说的无为,不是不做事,而是指不人为地做事。但事情不都是人在做吗,如何又不人为呢?人为,这两个汉字合起来,又是一个汉字:伪。这一合,意义就出来了。伪就是造作。你做事情若在天道之外,人为的因素就来了,这就是伪,就是造作。
佛家:无心而为。那就是我们在做事时,心从未牵挂到结果上去,这样的话,事情的结果就不是我们所造的业了。所以心别到结果上去,这就是无心而为。
把心带离结果,做没有奖励的工作
重新找到写字的理由。写字也好,写书也要,唯一内在的动力,就是分享和表达。至于这个写作能带来什么功利性的结果,并不是“写”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。要把“心”从这个未来的结果上移开,从而更加关注当下写作本身。
花里胡哨
有点东西